【高速层】high speed layer 传播弹性波速度较其上下层位为快的界质层。
【康腊层】Conrad layer 康腊间断面与莫霍洛维奇间断面之间的地震带。也有人称为下地壳层。
【地壳】Earth's crust地球的表层部分。现多把莫霍洛维奇间断面(简称莫霍面)规定为地壳的下界面。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,上部主要由沉积岩、花岗岩类岩石组成,叫硅铝层。其厚薄不等,在山区有时达40公里,平原区一般为10余公里,海洋区显著 变薄,大洋洋底缺失。地震波在此层的传播速度与花岗岩中传播速度近似,下部主要由 玄武岩或辉长岩类岩石组成,称为硅镁层。它呈连续分布,但...
【莫霍洛维奇间断面】简称莫霍面、莫氏面。常用M表示,又称M间断面,是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。1909年10月8日,奥国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(Andrija 1857— 1936)研究了距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境内萨格勒布约25英里的地震记录。发现在p波之后有一明显的波群(p),认为是在地表下50公里深度处由于物质发生急剧变化,使 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所致。根据时距曲线其速度分别为Vp =8...
【重圈】barysphere地球的岩石圈以下的部分,包括地幔和地核。但有时却用来专指地心或专指地幔。重圈又称火圈(pyrosphere),二词近来均罕用
【岩石圈】lithosphere 1.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。厚约60—120公里,为地震高波速带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,由花岗质岩、玄武 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。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、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。对岩石圈的认识,分歧很大,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,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 有区别,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;有人认为...
【软流圈】asthenosphere岩石圈以下的个圈层,相当于上地幔。它比较软弱, 使地壳的均衡调整得藉以进行。岩浆可能即产生于此层之中,地震波的速度在软流圈中大为减弱。
【低速层】low velocity layer又称低速带。!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其上,下层均低的任何圈层。据认为是由于岩石的强度减弱所致。©特指上地幔中的一个 圈层,其深度变化在60—250公里之间,其中的地震波速较之地幔的最外层减弱6%。 这可能是其组成物质接近于熔点温度的缘故。©专指地核内部的大界面,它位于深2900公里处,它在地核表面形成一个地震波的屏蔽区。
【上地幔】upper mantle,outer mantle地幔的一部分,位于地球深部1000公里以 上。其密度为3.4克/立方厘米,地震波的P波速度约为每秒8.10公里,s波速度约为每秒4.7公里。人们认为它主要是由橄榄岩组成的。有时人们也把它和过渡带一起叫做 软流圈。上地幔相当于B层和C层,也称橄榄岩圈。
【硫氧化物圈】sulpho - oxidized sphere即下地幔。因其化学成分以金属氧化物和 硫化物为主,故名。相当于D层。
【下地幔】lower mantle,inner mantle地幔的一部分,位于地球深部1000公里以下。其密度为4.7克/立方厘米,在其中地震波速大为减弱,相当于D层。
【中间层】intermediatelayer 1.地幔,旧称过渡层。2.即硅镁层,它是玄武岩岩浆的来源地带,相当于洋壳和大陆地壳的下部,位于硅铝层之下。
【地幔】Earth’ s mantle又称中间层,曾称过渡层。指莫霍面以下至2898公里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。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%,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68.1%。上 地幔上部的地震波速度VP=8公里/秒,与地壳VP=7. 6公里/秒相区别。地震波显示 在深达400和1000公里处有二级不连续面存在,即分别为科尔勒面和雷波蒂面。一般以1000公里为界把地幔分为上、下地幔两个部分。据推测,上地幔即B层(莫霍...
【古登堡间断面】Gutenbergdiscontinuity简称古登堡面,指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。 1914年,古登堡(D. Gutenberg 1889—1960)在对地核界面上反射和折射的各种纵、横波震相的时距曲线计算后发现,从莫霍面往下,地震波速继续增大,至2900公里深处,纵波速度增至13. 64公里/秒,横波速度增至7. 3公里/秒。自2900公里以下,纵波速 度骤然下降为8.1公里/秒,横波突然中止消失,不再向下传播。这...
【外核】outer core地核的外层或上层。其深度从2900公里到5100公里,它包含 了过渡带,相当于正层和F层。由于它强烈的减低纵波的波速,而且不能传播s波,被认为是液态的。其密度为9-11克/立方厘米。
【莱曼不连续面】Lehmanndiscontinuity外地核与内地核之间的界面。位于地壳以 下5200公里处。在此面以上的外核不能传播s波,因此,被认为是液态的;而其下面 的内核则能传播s波,但速度低,表明它接近熔点或部分呈熔融状态。此词使用较少。参见“过渡层”。
【过渡层】transitional layer又称F层。为外地核与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带,约厚140 公里。这一过渡层是莱曼(Lehmann)于1936年分析欧洲的和新西兰的地震资料得出 的,当时被称为莱曼不连续面,位于地心以上1200—1250公里之间。在这里s波受到强烈的反射。
【内核】inner core又称G层。地核的中心部分,其深度为自地面以下约5100公 里到地心(6371公里)内核的半径为1300公里,约占地核直径的1/3。内核可能是固 态的。证据是内核可以传播S波;纵波在内核的传播速度也比在外核中快。内核的密度自10. 5至15. 5克/立方厘米。
【铁镍核心】Fe-Nicore即地核。其物质组成是以Fe、Ni为主,特别是内核。 1971 —1973年有人认为外核可能含有高价氧化铁(Fe^O),在常压下,这种氧化铁是不稳定的。
【地核】Earth’ score 约为2998公里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。地震波显示(根据地球密度分布、精确的地震波走时曲线,自由振荡等方面研究)地核可分外核 (即E层2898—4640公里和F层4640一5155公里)和内核(即G层5155—6371公 里),其界面约在5155公里,有时把内核以上至4640公里以下称过渡层(即F层)。据推测,地核物质非常致密,Vp=8-11公里/秒,密度为9.7至13克/厘米3,压力达1.5至...
北京雅译翻译服务公司 版权所有 2003-2013 京ICP备10013847号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泰福苑1区2号楼1单元1203 电话:010-85095237 传真:010-85095237 邮箱:yai@yaitrans.com
专业地质翻译首选北京雅译翻译公司!北京雅译是一家专业地质翻译公司、矿业翻译公司、石油翻译公司,主要业务包括矿业翻译、地质翻译和石油翻译,欢迎新老顾客前来咨询与合作!